科技行业的现实:我们并非被雇佣来编写代码

技术债只有工程师会痛, 老板是不会痛的,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(或是不在意), 所以refactoring真的要谨慎.

在科技公司的真实职场中,工程师的确并非受聘只是为了写代码而已。作者通过自身以及前同事的经历指出,公司对于特定技术或个别员工产生的相依性,通常没有一般认知中的那么关键。作者提到一名同事原本是公司唯一的 .Net 开发人员,掌管许多营利网站的运作;然而当他因新政策不满愤而离职后,尽管他的缺席短期内带来问题,但公司很快便以其他技术取代他的贡献,并顺势废弃旧有的 .Net 架构。作者自身经验相似,他开发的客制化 JavaScript 工具、跨浏览器测试方法,以及独家 A/B 测试套件,也都轻易被第三方套件或市场上更为普遍的工具所取代。

作者观察认为,之所以技术人员与其成果如此易被替换,内核原因在于公司管理者关心的不是特定技术或代码本身,而是产品与功能的推出、优化与成果展现。他曾经花费大量心力修复系统错误和性能问题,却未得到应有的肯定;但当他制作视觉效果好、易于向高端主管报告的 PowerPoint 提案(如订阅模式或架构设计概念),往往更容易获得赞扬,即使它们从未实际进入程序阶段。从这观点来看,实务上撰写代码经常只是达成商业成果的手段之一,而非最终目标。

Hacker News 上的讨论,普遍认同作者所言许多组织管理阶层的行为确实如作者所述,但也补充了一些不同观点。不少评论指出,这种现象其实并不限于编程行业,各种专业领域也都有类似的问题,专业人员容易认为自己的技能是企业无可取代的内核价值,其实大多数员工的价值都会随着环境和技术变迁而快速淡化。一名评论者强调,开发者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特定技术的深度知识,而在于能否有效解决组织当前商业上的需求与问题,这通常不局限於单一语言或系统。

也有讨论者主张,开发人员本身也应该自我定位,避免陷入「技术过于专精」的陷阱,而应着重讨论如何优化对企业的贡献。有人指出,企业若对特定技术或人员产生过度的依靠,那表示整个管理者与组织的风险控管与知识转移有严重缺陷。稳健经营的公司会避免单人才依赖 (Single Point of Failure),并让整个系统与团队更具弹性及永续经营的能力。

https://news.ycombinator.com/item?id=43563533